当前位置:

长沙精彩作答“食安创建”全国考卷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辉霞 张珍 编辑:吕周阳 2021-08-23 09:42:55
时刻新闻
—分享—

  新建的长沙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为市民把好食品安全检测关。   资料图片

新建的长沙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为市民把好食品安全检测关。 资料图片

制图/戴莹芳

制图/戴莹芳

2015年,长沙市被国务院食安办确定为第二批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试点城市,今年即将迎来评价验收。六年磨一剑,长沙全力书写“答卷”,从田间地头到市场餐桌,从街边小店到大型企业,全面筑牢食品安全的防线,打造“食安长沙”的消费新名片。

2000多天的从容作答,全市上下凝心聚力,以食安创建为抓手,通过标本兼治相结合、整章建制相结合、监管打击相结合,破解监管难题,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取得较为显著的阶段性成果。

今年最新的调查显示,长沙市民对于创建工作的知晓率,从创建之初的47.6%提高到目前的85.25%,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达到80.56分。不断增长的食安创建知晓率和满意度,就是长沙市民不断增加的幸福指数。

使命与初心

时间拨回到2016年1月24日,长沙市召开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动员大会,创建大幕就此拉起。

创建之初,全市食品安全起点不高,监管力量不足,安全意识不强。面对创建压力,长沙从摸清主体底数开始,从夯实监管基础起步,强化食品安全意识,解决民生关切,搭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创建过程中,食品消费环境巨变,创建牵头单位历经改革,市民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不断提高。长沙市始终以创建引领食品安全工作,积极创新,勇敢探索,在智慧监管、小作坊治理、社会共治等方面,走出一条条具有长沙特色的食安治理路径,获得广泛赞誉。

以餐饮业为例,2018年长沙市的餐饮收入是467.29亿元,2019年增加到517.31亿元,同比增长10.4%,增长的基础就是食品安全。

到2020年底,长沙规模食品工业产值达1501亿元,成为千亿产业集群。全市食品产业规模企业比2018年增加40家,达到348家。保障食品安全,增强消费信心,牵引着食品产业发展。

对于中部美食之都、网红城市长沙来说,“大考”是对自身食安治理实践能力的一次检视,必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竞争力、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决心和策略

6年来,长沙市上下咬定创建目标,团结一心,砥砺奋进,拿出奋勇争先的姿态、奋力冲刺的状态,交出优异答卷。

对于这项系统工程,长沙市委市政府统筹谋划,全盘部署,顶层设计抓好组织,部门联动形成合力,社会共治分享食安红利,逐步建立起一张结实细密的食品安全网。

——聚焦党政同责,高位推进创建工作。

市委书记、市长双挂帅,分别担任市食安委、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顾问、主任(组长),每年召开创建工作推进大会,多次深入调研和召开现场会。

特别是今年,市委常委会每季度听取一次食品安全工作情况。市人大每两年开展一次执法检查和专题询问。分管市领导调研检查食品安全及创建工作常态化。市政协经常开展视察调研,强化民主监督。

——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为食安创建提供了坚实的财政支持。

长沙市先后印发创建实施方案,出台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快推进食品产业转型升级若干政策等30余项政策制度规范,为食安创建如何创、怎样达标指明了具体的路径。

长沙市在食品安全及创建工作经费投入保障上,做到该保必保、应保尽保。近三年全市各级财政投入食安创建工作及项目经费13.3亿元,2020年食品检测量达到6.9批次/千人。全市组建1848名社区(村)食安协管员队伍,按人均每月400元给予经费保障。

——各方联动,全域创建,形成创建工作的强大合力。

长沙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将创建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内容和干部考核指标,将创建任务细化分解,逐条对标查验,层层压实责任,推动创建工作高水平开展。

——推动社会共治,共建共享创建成果。

长沙市加大宣传教育,推进立体式创建宣传。开展食安“五进”活动,将食安课堂纳入中小学常规课程。强化行业自律,通过线上培训、行业观摩等形式深化从业人员教育。组建万余人的食安志愿者服务队伍,营造“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食安创建氛围。

变化和收获

一粥一饭、一街一村无不包含着食品安全治理带来的细节变化。

这些变化藏在我们扫码查验一块猪肉的“前世今生”时,藏在超市、农贸市场里200多个民生快检室里——

将安全、新鲜的“菜篮子”端到家门口,长沙市已新建、改造生鲜市场124家、便民生鲜社区门店102家,逛菜市场像逛超市,已成为长沙人的同感。购买肉制品、有机蔬菜、进口食品前,拿出手机扫个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身份证+追溯”管理制度,让你隔屏知道它们从哪里来、是如何种养、是不是健康安全地进入市场。

快速检测包括农兽药残留的八个安全指标,抽检出混迹其中的不安全食品,并立即切断它们的上市之路。“来源可溯、质量可靠、群众放心”的食用农产品消费环境,让市民买得安心,吃得放心。

这变化藏在我们热爱的网红餐饮打卡地、大快朵颐的夜宵摊位上——

到茶颜悦色喝一杯秋天的奶茶,到文和友与青春邂逅,在米粉一条街、扬帆夜市畅享街头美食,潮流的食品消费,离不开长沙市对食品流动摊贩和早夜市的规范,82个食品小摊贩规范点采取备案管理、集中经营,既防范了食品安全风险,又保留了城市烟火气息。

3.2万余家“明厨亮灶”改造,4256家餐饮单位接入远程视频监管平台,7135家小餐饮提质行动,今天无论是在星级酒店宴宾客,还是背街小店会朋友,消费者对于餐饮门店的食品安全越来越放心。

这些变化还藏在食品工厂的智能生产线上,还藏在农村集体聚餐的锅盆里,还藏在传统小作坊食品儿时的味道里,还藏在执法人员雷霆出击的决断里……

正是所有长沙人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这一幅幅奋力创建食安城市、共享幸福生活的画面,绘就为长沙市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也让“考生”长沙有底气、有实力精彩交卷。

答好示范引领“自选题” 创新食安治理“长沙范”

“考生”长沙,这一次参加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大考”,压力不小。但“考生”长沙,不惧大考。她连续13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多次享誉“全国文明城市”称号,拿下过“中国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标杆城市”荣誉。这一项项荣誉,是长沙持续优化、完善城市治理现代化的见证,也涵养了今天应对“食安城市创建”“国考”的从容自信。

国家级食安示范城市,考题的题眼是“示范”二字。面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领域中出现的难点、痛点,找到破解的钥匙,探索共性的解题路径,形成可借鉴、参考的监管逻辑,是国家级食安示范城市创建的要义之一。而这些需要理念创新,更需要实践探索,并能达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过去6年的时间,长沙市结合市情、民意和行业发展特点,在制度层面和实践层面,稳步部署和推进示范引领项,构建起信用监管与重点监管相结合的新模式,引入信息技术实现智慧监管,打破部门藩篱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流程监管,还包括“三小”治理、“地沟油”回流治理、农村食品安全治理、食品产业发展等等在内的9项创新举措,形成了食安创建“长沙样本”,也相信在经历此次“国考”后,有望为全国的食品安全治理提升贡献“长沙经验”。

搭建智慧监管平台,“机器换人”提效能

近5年来,长沙市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作支撑,建立智慧化监管平台,通过“机器换人”,提升监管效能。

为解决猪肉产品安全监管难题,市市场监管局推动放心肉智能监管平台建设,构建猪肉产品电商供应链体系,全天候精确预警“白板肉”购销用户,消除监管盲区。去年9月,该智能监管项目获评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十大智慧监管项目”,探索性解决猪肉产品监管难题。

2018年,长沙市级财政投资近3000万元建设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构建打通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的追溯体系,已覆盖1万余家企业,基本实现重点高风险食品的安全追溯。

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管理平台,实现从业人员以及食材采购加工全过程的线上监管。食品网格化监管系统与企业登记系统对接,打通了业务壁垒。“湘冷链”平台运用上,长沙已有3052家企业完成注册登记及申报,累计发放溯源码104.2万张,实现了进口冷链食品快速精准追溯。

市场监管部门同时加大对社区团购企业的食品安全指导,兴盛优选等多家企业自建食品安全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从进货、质检、物流、库存和售后的安全管控。

打通部门信息通道,长沙市加快推进信息系统一体化平台项目的建设。截至8月份,市市场监管局在市数据资源管理平台共上线相关登记许可信息等28类,打通13个部门98项数据互访互查。

“四双”产销对接,食用农产品质量更安全

食材供销全球化,食用农产品的安全成为监管难题。长沙市农产品消费监管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建立“双快检筛查+双留样对比+双报备溯源+双互动管控”“四双”产销对接模式,分段构建快检体系,实现全链条管控。

同时建立溯源机制,一旦有阳性问题产品信息,所、县、市三级联动,由发现地监管所逐级“接龙”追查,形成了“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责任可究”的食用农产品安全保障机制。此外,还通过开展农贸市场规范化考评、“你送我检”活动以及科普宣讲活动,推动食用农产品共管共治。

链式发展聚高地,食品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食品工业现代化程度,折射出区域经济发达程度。2018年开始,长沙市以宁乡经开区、浏阳经开区和望城经开区为载体,以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推动食品工业高质量发展。

长沙食品工业抓住新兴饮料增长机遇,紧盯休闲食品升级档期,全力突破乳制品龙头招商,填补区域调味品市场产能缺口,培育智造标杆,打造品牌体系。到2020年,长沙食品产业已建立起12个子行业产业集群,食品产业规模企业达到348家,比2018年增加40家,形成了规模大、数量多、生产加工体系较发达的食品产业体系。

“小散乱”转向“精特优”,小作坊脱胎换骨

近年来,长沙一批小作坊由“小散乱”走向“精特优”。这种变化的背后,是长沙市扎实推进小作坊管理的结果。

设标准,抓整治,一批小作坊关停并转。长沙市通过立法明确食品小作坊的申办条件、生产范围等事项,推动监督抽检全覆盖,近三年共取缔小作坊393家,有效控制安全隐患。

统管帮治,行业规范,一批小作坊脱胎换骨。以传统的豆制品加工行业为例,长沙市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办法,投入3.42亿元,建成9个豆制品集中生产加工基地,集中规范豆制品生产,275家豆制品小作坊重焕活力。

以奖代补,文旅结合,一批小作坊品牌发展。今年,长沙市市场监管部门推出“食品小作坊规范提质三年行动方案”,并从质量标准、品牌发展等各个方面,提高小作坊管理水平。同时促进小作坊与文旅结合,全市共有30多类食品纳入非遗项目,形成品牌效应。

抓好源头管好经营,农村食品更放心

创建食安示范城市以来,长沙市持续推进农村食品安全综合治理,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零事故”、野生蘑菇中毒事件大幅减少,农村食品安全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从源头奠定食品安全基础,长沙市重点开展土壤污染源、污染地块调查,严把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消费质量安全关。从经营环节加大整治,规范食品销售、网络经营以及流动摊点,推进农村食品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农贸市场、生鲜门店、农村电商发展。2018年以来,新建改造农贸市场152个,目前全市农村共有生鲜零售网点5122个,所有县(市)电子商务进农村全覆盖,提升了农村食品流通和安全保障能力。

餐厨废弃物收处“长沙模式”走向全国

有效防范“地沟油”回流餐桌,长沙市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法制管理、政策引领、社会参与、综合利用”为指导,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行长沙市餐厨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置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确保餐厨废弃物应收尽收,实现最大程度资源化利用。

长沙市将餐厨废弃物集中收集处置列为省市两级政府重点工程和“两型社会”建设示范项目。为确保全面实现餐厨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长沙市制定了《长沙市餐厨垃圾管理办法》,出台了配套文件和经费补贴政策,加强宣传引导,调动全社会参与、支持餐厨废弃物集中收处,全力推进该项目高质量运行。

项目投产至今,已累计收集处理餐厨废弃物170多万吨,回收利用餐厨废油脂 9 万多吨,沼气发电 5200 多万度。餐厨废弃物收集处理“长沙模式”在其他城市得到推广。

建设标准化配送站点,外卖食品闭环管理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对网络餐饮市场的食品安全提出更高要求。长沙市以“强化配送站点标准化管理”为核心,制定《长沙市网络外卖标准化配送站点十项核心标准》,从软硬件两方面实现站点建设的标准化,并打造79个标准化站点在全市推广,同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督促平台建立定期自查制度,持续改善外卖餐饮服务质量,形成了网络餐饮“线上+线下+路上”全链条监管闭环,让外卖吃得更放心。该举措在全国率先尝试,被湖南省食安办、省市场监管局列入2021年度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并在全省进行推广。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周辉霞 张珍

编辑:吕周阳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市场监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