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络订餐已成为众多市民的消费选择,但屡屡爆出的骑手向食物吐口水、外卖异物“罗生门”等事件,让外卖安全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日前,上海市启动“食安封签”项目2.0版,打通“明厨亮灶”、商户证照信息、食品安全溯源码等,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5月27日 中国食品报网)
“食安封签”全称“食品安全封签”,是一种一次性易碎贴,用于食物包装袋的封口处,贴上之后遇到外力撕毁便无法复原。消费者在接到外卖食物时,可凭借封签的完整度确认餐品在配送过程中是否被打开。据了解,上海推出的新版“食安封签”通过技术支持,将订单小票与“食安封签”功能合二为一,商户打印小票后,无需另外购买“食安封签”,封签上还会随餐打出溯源二维码、实现“一餐一码”,扫码即可获得详细的订单信息。
小小的“食安封签”不仅化解了外卖配送过程中被污染的问题,“贴”出了放心消费的保障,“守”住了外卖食品的安全,也为监管部门实现外卖餐品“全链条”监管提供了有力支撑,其必要性已成为外卖平台、商家、消费者、监管部门的共识。很多消费者呼吁加快“食安封签”应用。
目前除了上海,广州、杭州、南京等城市也已试点推行“食安封签”,但由于缺乏推动力,落地情况并不理想。尽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去年6月份发布的《2019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网剑行动)方案》,指出加强餐食配送过程管理,逐步推动外卖餐食封签,一些地方也出台实施网络订餐配送操作规范,但对经营者使用“食安封签”均未作强制要求。同时,以每张“食安封签”8分钱计算,大型城市每天外卖订单达数百万份,全年投入需要几千万元,无论是对于餐饮单位、外卖平台还是政府部门,都是一项不小的资金支出。而粘贴“食安封签”也将增加外卖商户在用餐高峰期的时间成本。“食安封签”要扩大普及面、提升持续性,关键还在于解决动力和成本问题。
此次上海2.0版“食安封签”,提供了与订单小票“二合一”的技术经验,将有效解决外卖封签的使用成本问题。而疫情期间,餐饮行业把牢外卖安全防线,率先开展无接触外卖外送等新模式,对配送过程中“食安封签”的使用作了规定。在后疫情时代,为确保订餐销量,外卖商家必须继续完善经营管理、强化食品安全,此时不妨将“食安封签”作为实现目标的有力手段,延续和推广下去,成为外卖行业的“新习惯”。
确保外卖食品安全,不能光靠“食安封签”,需要外卖平台继续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对网络订餐配送日常管理,如实、完整记录网络订餐的订单信息,建立投诉处理制度,收集并处理意见与建议等。而外卖员是配送中最直接接触餐食的一环,打破配送过程中的“盲区”,还应加强其职业素养的培养,保证食品配送整个过程的安全卫生,守好外卖食品安全的最后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