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九月里的质量故事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杨 蕾 编辑:刘郁蕾 2018-09-27 10:14:02
时刻新闻
—分享—

  9月的北京,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个宜人的午后,在北京一家安静的咖啡厅里,罗国英从手机里翻出一张电子照片。

  这是一张1978年9月1日的《人民日报》头版的照片。

  报纸上刊登的关于全国第一次开展“质量月”的消息和配发的评论,让这位年近80岁的中国质量协会前秘书长百感交集。照片犹如一把钥匙,打开了时光的宝盒,40年前的记忆在老人的悠悠叙述中缓缓呈现……

  “质量月”的诞生

  在罗国英的记忆中,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彼时的中国,经济濒临崩溃,企业管理混乱,产品质量问题突出。“企业生产一个产品,最起码要经过自检、互检、专检3道检验程序,也就是保证产品质量的‘三检制度’。但那时,连这些基本的企业生产管理制度都被破坏殆尽了。”罗国英回忆,经过拨乱反正、治理整顿,到1978年,受到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全国上下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的热情高涨,在质量管理上更是渴望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做法。

  1978年6月,当原国家经委提出在我国开展“质量月”活动并印发《关于开展“质量月”活动的通知》时,罗国英正在北京清河毛纺厂担任技术科长。“我记得那天是8月31日下午3点,我和同事们都提前做好了准备,通过厂里的大广播,全程收听了大会的直播。”罗国英说,“那时候,大家对于集体收听广播、了解国家大事,感觉很神圣,听得都特别认真。”

  和罗国英一样,就在这一天,全国约有上千万职工及家属收听收看了全国第一次“质量月”广播电视大会的实况。大会在北京政协礼堂召开,多位国家领导人出席会议,会议由国家经委副主任袁宝华主持,康世恩副总理代表国务院作动员讲话,对“质量月”活动提出要求。

  翻看次日的《人民日报》头版上《动员广大职工打好质量大胜仗》的报道和《放手发动群众,大力提高产品质量》的社论,时至今日,仍能清晰感受到当时国家开展“质量月”活动的初衷:广泛发动群众,通过大宣传、大检查、大评比、大落实,牢固地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和“生产优质产品光荣、生产劣质产品可耻”的风尚。

  1978年的9月,因为“质量月”的诞生,注定被载入我国质量发展的史册。

  质量新时代

  对于急切渴望规范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的中国企业来说,第一个“质量月”活动的到来就如同“久旱逢甘霖”,大家都积极踊跃地参与。

  当时的报刊杂志对各行各业如何开展第一个“质量月”活动进行了充分报道。

  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动员机械工业系统全体员工认真抓好“大检查”。“检查‘质量第一’的思想树立了没有,为用户服务的思想和工作做得怎么样,企业管理的各项整顿工作和规章制度贯彻得怎么样,质量管理机构建立了没有,成品和零部件是否符合技术要求,不合格产品不出厂的规定执行得怎么样”。

  上海嘉丰棉纺织厂广大职工通过收看收听广播电视大会和参加学习班,对质量有了新的认识。“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和超过国际先进水平,必须高速度大干快上,但是高速度,必须坚持高质量,才能收到有效的成果。”

  广州市化工局在“质量月”评选出了广州化工系统的名牌产品,质量信得过的车间、班组和质量标兵;全国纺织器材工业则组织召开全行业的研讨会,围绕“如何使纺织器材产品的质量、品种迅速适应纺织生产高速、高效、纺化纤的要求”展开了深入热烈的讨论……

  一篇题为《生产优质品光荣,生产劣质品可耻》的新闻通讯详细报道了上海医疗器械工业开展第一个“质量月”活动的情况。报道写到:“他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解剖‘麻雀’,排出问题”“在‘质量月’活动中,各企业单位进一步建立和健全了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质量月’活动的深入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干部、工人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他们决心以实际行动做到质量第一,大力开展以质量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记者统计,通过“质量月”活动,“在局考核的30个产品中,已有23个产品达到和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占76.6%。有15个企业的产品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占全行业总数的1/3以上;还有一半以上的企业产品质量也普遍有所提高。”

  “质量月”犹如一声惊雷,在百废待兴的中国响亮地重新唤起了企业追求“质量第一”的意识,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将这种意识落实到企业的行动中去。一个新的中国质量时代正在走来!

  “质量”加油站

  罗国英是上海人,大学毕业分配来到北京清河毛纺厂从事技术工作。“从直接参与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开始计算,今年恰好是我跨入质量管理领域满40年,是名副其实的老质量人。”他说。

  1979年8月31日中国质量管理协会(2001

  年更名为中国质量协会,简称中国质协)成立,此后,中国质协就成为原国家经委开展“质量月”活动的重要助手,与原国家经委技术局质量处共同操办每年的“质量月”活动。

  1980年初,罗国英从清河毛纺厂来到中国质协工作,从一名“质量月”活动的参与者变成了活动的组织者。“在那之后,我以工作人员身份每年参与组织声势浩大的‘质量月’活动,工作既紧张,又乐在其中。”

  在罗国英的印象中,每一年的“质量月”,他们都组织了丰富的活动。“我们会组织‘质量月’宣讲团深入企业宣讲。宣讲团由不同领域的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组成。他们向企业介绍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介绍国外的先进质量理念,走到哪里都特别受欢迎。企业负责人的现身说法更是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触动和收获。”

  “质量月”活动不仅得到企业的积极响应,而且得到了很多领导的重视。罗国英记得,在某一年的“质量月”开展的QC小组成果发表会上,国务院总理亲自听取小组代表的成果发表,与一线工人直接面对面交流;时任上海市市长汪道涵也曾在为迎接1982年全国“质量月”动员大会上作动员讲话,要求大家积极思考如何保持和提高上海货的声誉。

  “‘质量月’就像一个加油站,让大家有机会对平时的质量工作回头进行检查、评比,也是给大家加加油、鼓鼓劲。”罗国英对“质量月”充满了感情。

  从1978年到1984年,每年都由原国家经委发出通知,在全国开展“质量月”活动。自1980年起,大会还增加了由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荣获国家质量奖的产品生产企业颁发金、银质奖章和优质产品证书,向优秀质量管理小组颁发奖牌的议程。

  1985年至1992年,“质量月”因故暂停8年。1993年在罗国英等质量人的共同努力下重新恢复。

  1997年,中宣部等5部门联合决定,从1997年起,以后每年9月份定为全国“质量月”。根据规定,每年的“质量月”都有一个主题,1997年全国“质量月”的主题是“让《质量振兴纲要》深入人心。”

  就在罗国英重新翻看40年前《人民日报》头版照片、深情回忆“质量月”往事的时候,2018年“质量月”活动正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加强市场监管,建设质量强国”。从1978年到2018年,与改革开放同岁的全国“质量月”活动历经40年风雨仍然焕发着勃勃生机,成为在国家质量工作主管部门的倡导和部署下,由全社会尤其是广大企业积极参与、旨在提高全民族质量意识、提高质量水平的一年一度的专题活动。40年来,每年参与“质量月”活动企业超过50万家,一线职工超过3000万人次,参与群众超过9000万人次……

  不知不觉中,时间过得很快。罗国英关于“质量月”的讲述还在继续,“九月里的质量故事”还在继续……

  记者手记

  采访罗国英先生的那个下午心情非常愉快。不仅是因为静心倾听了老人对40年前往事的回忆,而且被老人对“质量月”的殷殷希望深深感动。他发自肺腑地说:“开展‘质量月’活动需要从初心出发,有必要回顾和探究当年开展‘质量月’活动的初衷是什么。”老人希望“质量月”活动一定要注重成效。“‘落地’是个很艰苦的事情,要下苦功夫,要动脑筋,要有大智慧。”“‘质量月’不应该是‘漫灌’,而应该是‘滴灌’,要把努力聚焦在今年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上,提高成效。”“‘质量月’真正的生命力在于草根,最大的活力在于企业,一定要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质量好比绣花,要精心、精细、精确,粗放的方式对质量来说不合适。”……他说,自己从事质量工作40余年,现在正在慢慢退出。但接到我要求采访的电话,罗国英“感觉自己还是有一些激情,想再说说。”40年,“质量月”活动从无到有,到不断壮大,离不开罗国英这样的老一辈质量人的付出与坚守。愿“质量月”活动坚守初心,不辱使命!向老一辈质量人致敬!

来源:中国质量报

作者:杨 蕾

编辑:刘郁蕾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市场监管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