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5月22日讯(记者 戴丹 通讯员 梁进军 汪强 张劲夫) 据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测,5月,湖南野生蘑菇中毒指数为Ⅱ级(较高)。疾控专家提醒,目前正是野生蘑菇中毒死亡高发期,因此一定要科学防范,警惕“舌尖上的致命陷阱”。
蘑菇中毒高发季,湖南4个县市区为“高风险”
日本红菇(有毒)
湖南为大陆性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光、热、水资源丰富,为野生蘑菇生长提供极好的条件。回溯历史资料,在湖南省范围内,造成中毒较多的野生蘑菇种类主要有大青褶伞、日本红菇(复合群)等,造成死亡较多的有灰花纹鹅膏、假褐云斑鹅膏、亚稀褶红菇等。2024年,假褐云斑鹅膏和亚稀褶红菇各造成1例死亡。
5月中旬,湖南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湖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发布2025年湖南省野生蘑菇中毒风险分级地图,明确:冷水滩区、浏阳市、新晃县、洞口县等4个县市区为高风险,湘潭县、汨罗市、长沙县等26个县市区为中风险,其余区域为低风险。
外观朴素也可能致命,这些认知误区请牢记
假褐云斑鹅膏(剧毒)
“蘑菇毒性与颜色、形状无关。”长沙市疾控中心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科专家介绍,不少群众对于毒蘑菇存在认知误区,事实上,颜色鲜艳不等于有毒,朴素外观也不等于就安全。
以致死率最高的“白毒伞”(致命鹅膏)为例,这种蘑菇通体洁白,与可食用蘑菇高度相似,其含有的鹅膏毒素仅需10毫克即可致死(相当于半颗米粒大小),且潜伏期为6至24小时,误食者常在出现腹痛症状后错失救治黄金期。又例如,色彩斑斓的“毒蝇伞”虽含致幻毒素,但致死风险较低;看似普通的“亚稀褶红菇”则含有致命溶血毒素。
其次,很多民间“经验”也不可靠。如:“银器变黑、大蒜变色”的辨识方法就缺乏科学根据。实际上,毒蘑菇的毒素多为蛋白质类,不会与金属或大蒜发生反应。
有人认为“虫蛀或动物食用过的蘑菇无毒”,其实部分毒素对昆虫无害,但对人类致命;还有人说“高温烹煮可解毒”,而毒蘑菇的致命毒素(如α—鹅膏毒肽)耐高温,烹煮、晒干均无法破坏其毒性。
此外,还有一种误区是认为“少量试吃无妨”。事实上,毒蘑菇的毒素具有累积效应,即使微量摄入也可能导致肝、肾衰竭。
户外遇到野生蘑菇,“不捡、不摸、不尝”
亚稀褶红菇(剧毒)
进入夏季,很多城市居民假期休闲流行去户外“打野”,专家提醒,无论在山间林地,还是公园草丛,只要是野生蘑菇,一律不要采摘。同时也要教育孩子“不捡、不摸、不尝”野生蘑菇。
如果误食了毒蘑菇该怎么办?
一旦误食,立即就医。误食后无论是否出现症状,第一时间就医,并告知医生误食时间、蘑菇特征。注意保留样本,留存剩余蘑菇(冷藏或干燥保存),供专业机构检测毒种。
如果能做到“不采摘”“不购买”“不食用”的三不原则,那么就能杜绝野生毒蘑菇对您和家人健康的危害。
来源:红网
作者: 戴丹 梁进军 汪强 张劲夫
编辑:周曼
本文为市场监管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